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法苑风采
我在法院十六年
分享到:
作者:王伟平  发布时间:2010-11-23 10:03:34 打印 字号: | |

看到尹驰的《衡阳中院,我的人生之舟》,才想起自己在中院工作十六年了。我已经为衡阳的司法事业奉献了青春,我将继续为衡阳的司法事业抛洒热血。这是南飞未成后周夫子的会场陈辞。夫子当日的心境与我现在迥异,然而语意明了——把毕生奉献给中院。我这十六年过得不精彩、也不成功,然而精彩有无、成功与否都无法比拟工作、生活的真实。

                 档案室的浪漫

1994年,我毕业分配到中院。那时中院文体活动很红火。篮球队经常训练、比赛,何主席肚子还不大,零角度投篮准;熊利水个头高,做了替补;“天下第一勾手” 肖正元只做了观众,在为人喝采中度过了人生最黑暗时期。那时,院里每年都举行文艺会演,基层法院很积极,审判庭座无虚席。“歌王”周永洲正年轻,粉丝多;“大夫”尹运健拿着大拖巴给何智深擦屁股,笑声雷动。我们这批的十二三人,基本上去了档案室。档案室里近30万册档案成捆地堆着,如山一般。我们要把它分类、整理成册、装盒进柜再入库,确保档案室晋升省一级。廖志强同志带头,他做事原则性强,曾在建设古汉大道审判大楼时摔断过肋骨。有一次,某检察官来借阅档案,因手续不齐,被拒绝;找领导签了字,又被断然拒绝。检察官觉得伤自尊了,于是与廖主任拍桌子骂娘,还是被拒绝。从此,检察官们来法院办事,见到廖主任便肃然起敬,不敢丝毫马虎。廖主任对我们的到来很欢迎,尤其是我,因为他学兽医,我学西医,都学过生理。

档案室的故纸堆很枯燥,但暗藏灵光。首先,索然无味的机械性劳动能培养人的耐心;其次,对档案资料的整理、阅读,可以发现新中国法制曲折发展的最真实一面;再次,让我们懂得取舍,不该进档案的材料坚决摒弃。档案室的工作很单调,但生活依旧精彩,很多浪漫故事开始发生、发展……如果清生在那些低矮的平房间再多走几趟,思想工作再细致点,故事也许会更多。

                刑一庭的艰辛

我在刑一庭工作的时间很短暂。当时院里周未都搞大扫除,劳动补贴20块钱,大家积极性很高,谭雪纯、唐德兴已经50多岁了,抢着打扫厕所。佘忠祥委员是老先进,他平时不喜言语,但给年轻人分析案情,话特多。那时交通很不方便,到县里开庭要提前两三天准备,因此,大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出差、开庭。出差时如果遇到堵车或车抛锚,不知道要在路上呆多久,而且与院里无法联系,只有空着急。一次,从高院拿死刑执行命令返回,车堵在107国道湘潭段,次日上午要开全市宣判大会,要游行,大家急得直跳。彭清明年长些,又是审判员,责任意识更强,一整晚都在提醒大家提起精神,不要睡觉。还好,凌晨5点路通了,执行命令安全、准时送达。

               鉴定室的成就

1995年底,我开始从事鉴定工作。技术鉴定室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这里工作久了,会变得从容;来这里办事,会感到放心。室里人不多,主任谭吉生性格平和,像个学者;张凌同志在越战中上过解放军报,她待人和蔼,处理问题有条不紊;胡阳庚古道热肠,喜欢帮忙,整天骑着边三轮风风火火地跑;后来,又来了朴实的周永东,热心的刘花香。

我来之前,技术室已经是我市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公安、检察的法医鉴定都在这里复核,郴州、邵阳等地经常有伤者来做神经损伤检查。法院的技术装备、技术力量,比检察差,更难望公安项背,因此鉴定复核一般由公安完成。复核工作由法院进行,这是谭主任他们取得的成就。谭主任爱学习,理论知识丰富,思维逻辑性强,文笔缜密,鉴定文书深入浅出,说服力强。加之他性格平缓,有耐心,对当事人平心静气,能把事说清,把理讲透。美誉与权威在无形中形成了。

我与谭主任性格相反,但相处久了,他的工作、学习方式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变得喜欢阅读、思考。这让我的专业水平迅速提高,离开技术室时,我已连续4次受最高法院邀请参加司法鉴定学术研讨会。

                 研究室的幸运

2003年底,两分钟充满激情的竞争演讲后,我去了研究室。不知道这是对我的激励还是惩罚,但能去人才培养基地,惩罚也认了。研究室的工作内容近乎寂寞,除了统计、调研,就是记录、写作,但大家关系融洽,做事齐心协力,气氛很活跃。一次,一份材料几稿未获通过,会议当日六点,华清与我、新平一人赶写一段,七点交稿,打印校对,八点完工,终获通过。八小时之外大家像兄弟,上桌就“三瓶一清”,华清很细心,回家前总要提醒大家,手机、钱包、钥匙三样带好了。一年后 ,“瓶”子换成燕子,活跃依旧。

我在研究室仅两年,第一年做实验,准备论文与答辩,第二年准备司考,工作做得不多。但是,工作成绩不错,只能说幸运。其一、我负责调研工作,最高院公报第一次出现衡阳法官的案例,该牛人为陈建新;旷云山的文章在全国法院学术研讨会获二等奖,除王如铁主任在第十届会议上获得一等奖,这是湖南法官的最好名次了。其二、我编辑的衡阳首部法官论文集《法官论坛》付梓。其三、我拿到了同等学力硕士学位,同等学力比统招难,通过率低。其四、我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五、我通过司法考试。感谢上帝! 40分的论述题竟然是我正在撰写的论文。

                 民一庭的繁忙

我在民一庭两年半,除了做书记员、开门整顿、院志编辑,办案的时间也不多。民一庭案件多,当时追求开庭率100%,书记员几乎每天都要开庭。绩效考核后,书记员工作更加重要,开庭通知、法庭记录、判决送达任一程序出错,都会导致案件不合格,甚至会导致案件处理错误。因此,书记员责任增加。 “11.3”火灾上诉20多个案件,我因故回避,任务全归了唐茂伟,唐总怒火雄雄,堪比“11.3”。好在他发挥了革命军人、超市老总兼搬运工的刻苦耐劳精神,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记员忙,法官也忙。唐庭长负责案件质量检查,自己办案外每年要看上千本案卷,累得多次计算还差几年退休;潮哥,女生们叫罗锅的,没能与时俱进,法律文书都用手写,除了开庭就在奋笔,课间休息就是摘眼镜擦眼睛;罗慕蓉等几位女同志忙于调解;我也很忙,庭里每个月的判决书都汇编成册,我一有空就阅读,并开始学写案例,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处女案例居然被省高院采用,对案件改判及发回重审原因的分析材料也被作为培训材料。

过去,法官任命没有门槛,到法院工作,年龄大或职别高的直接任命,年轻的先做书记员,也办案,积累经验后再任命。后来设了门槛,任命前要通过最高院的资格考试。我也报名了,可惜不让报。理由?莫须有!没有做法官前,只感觉到法官的威严。任命为法官后,马上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拿起案卷,才感到自己法律知识不足、审判经验匮乏。一例劳动争议案件,我的处理并无错误,但执行中对驳回诉请后劳动仲裁是否自动恢复效力产生争议,案件因此再审。这件事常常刺痛我,如果我的审判经验丰富一点,当事人的诉累可以避免。面对当事人,我感到责任重大不能承受。在一例医疗纠纷案件中,我找患方谈话,当我讲明案情后,痛失女儿的年轻父母恸然失声跪倒在办公桌前,我能指责人财两空的他们没有知识、不懂法律吗?我又能判决毫无过错的医院赔偿吗?

       法院志的遗憾

开门整顿结束不久,我被安排去编辑《衡阳法院志》,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太艰巨了,我对中院历史的了解远不及在院志编辑工作中付出许多心血的许冬初、张良教等老同志,其实院志是他们的作品,然而他们在成稿前抱憾离开。院志编辑历时22年,数十人先后参与,最后定稿由我与郭小军、邓琳等不了解院史的人在六个月内完成,注定会留下许多遗憾。其一、人物篇过于简单,说白了就是领导简历,没有任何色彩。而且空缺太多,很多资料是我偶然获得,如简载文(54年调离)的资料是看政协志时发现的,安子祥(68年调离)的资料是打114问到的。长征老红军何黎明,“三反五反”中被打倒,调离法院。一次与老同志闲聊,听到他的故事,得知他是平江县长寿镇人,我通过该镇民政办的同志找到他的儿孙,但没能前去拜访,最后只在他的简历中增加“1990年病逝”几个字。记忆可能被时间洗尽,此类遗憾注定成为永远。其二、审判志过于笼统,不能反映审判特点与时代特色,我与匡梓精重写了部分内容,限于时间,无法更改太多。其三、对典型人物、案件、事件的记录欠详细。中院的统一立案、均衡量刑、破产案件审理、法医案件合议都曾广受关注,得到最高法院重视,但院志着墨不多,甚至没有提及。一些典型人物,如张凌同志一家三代,从建院开始,服务了法院六十年。

法院建院六十年,特别近几年气象万新、成就辉煌。中院乔迁新址一周年,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然而文如其人,平实的我写不出优美的文字,只能记录工作、生活点滴,作为纪念。

来源:衡阳中院
责任编辑:肖文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