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所在部门无车。凡事,无论公私,大多适用公交,有感之后,便有了本文。
从中心市场搬家到经济开发区已有两三年。尽管经济开发区在近几年发展飞速,各种商业小店正蓬勃兴起,但由于正处于完善阶段,因此,在商品种类或是服务要求上,仍不时需要去县正路的商业街区。公交车便是通往县正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然而,但凡坐过公交车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挤。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非“顽疾”,而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出现的。
事实上,为了促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县委县政府进行了大量的改善工作。而公交车之所以会出现过于拥挤的问题,也是事出有因。
据笔者调查,公共交通工具在数量上的不足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早在2004年初,由简易三轮车改装成的“老爷车”就被下了“禁令”。当时的“老爷车”不分车程,只要是在县城内,按照车子性能、装备新旧的不同,一般只需两元到三元。由于其数量众多,速度缓慢,常年蔓延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尽管给广大群众的日常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便捷,但在另一方面,却妨碍了县城交通秩序,极易造成交通堵塞,其红褐色破旧的外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容市貌造成了影响。2005年左右,身形小巧、价格适宜的“面包车”风靡县城,从最东边的大桥到交通岛,路面上来来往往最多的也就是它们。乘客无论站在县正路的哪个位置,随手一摇,便能叫停一辆。再加上其驾驶灵活,速度快,其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公交车。好景不长,也正因为其行使过于“飞速灵活”,交通事故也防不胜防。随着“面包车”数量的不断庞大,渐渐形成了供过于求的状态,霎时间,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怨声载道。2009年底,在相关政策的调整下,“面包车”退出了县城的历史舞台。天气好的时候,偶尔会有稀稀拉拉几辆摩托车,散布在县城各马路边载人搬运,但毕竟是私人私自营运,缺乏正式手续,再加上摩托车本身在安全性能、设备上的局限性,未得到广大市民的充分认可,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市场。如今,为数有限的公交车成为了主流的公共交通工具。
作为城市生活文明标志的的士,本应受到生活蒸蒸日上的县城人民的青睐,然而,事实上却大相径庭。不少不法的士司机私自提高出租车的起步价,奉行“不打表”“一口价”原则,肆意宰割乘客。春节期间,的士的起步价甚至上升到了十块,远超过了我国某些大都市的士的乘坐价格。为此,相关部门对大批司机进行了严惩,并出示了禁止出租车私自提价的公告。但是,趋于利诱,不少的士司机“好了伤疤忘了痛”,没过几天依旧如此。据不少市民反映,基于对黑心的士司机的厌恶,正常情况下,不会选择乘坐出租车。更重要的一点,“高价交通”不能与大部分民众的经济能力相匹配,因此,他们宁愿选择“挤公交”。而归结到公交车本身,司机是决定“拥挤与否”的最直接主宰者。祁东的公交车是承包经营,盈利性很强。为了多盈利,司机尽量做到人满不惧患。哪怕车内空间已饱和,其仍会让乘客“都往后站”。无论如何,掌握方向盘的是司机,控制车门开关的也是司机,若是司机只“往钱看”,那么,拥挤则为必然结果。
公共交通工具与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运力将直接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指数高低。从公共利益出发,改善公共交通工具的服务质量是必要的,在现阶段也是可行的。首先,适当增加各路公交车的数量,减少车与车之间的“时差”,增大其在马路上的“密度”,此举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每辆公交车的拥挤程度;其次,应当规范公交车的运行。众所周知,祁东的各公交车站于2010年才全面建立,而以前的公交车是见乘客就停的。为此,多数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对该举措很不习惯,有的因为家里离站较远,一直心怀不满。司机为了贯彻相关政策,因没到站而不按照乘客的要求停车,曾一度遭到不少性格急躁的乘客的言语攻击。长而往之,乘客们逐渐习惯了在车站上下车,而司机偶尔也会“让一步”,在某些“政策的疏漏”处,稍动“恻隐之心”,按乘客要求停车。原本“你情我愿”,灵活应对政策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也造成了不可小视的麻烦。一些上班族,算好时间在某站等车,却因为司机与乘客的“肆意互动”、不到站便上车,被挤得“蓬头垢面”不算,还延误了上班时间。与此同时,可以适当加强思想上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市民的谦让与宽容意识。在公交车上,“先来后到”应让位于尊老爱幼。相互之间的磕碰在所难免,但应相互体谅,用微笑化解小摩擦。当气氛和谐了,哪怕是挤一点,至少不会感觉那么“苦”。
县城是祁东人民的县城,看到最近几年祁东的变化与发展,作为广大人民中的一员,我由衷地感到光荣与欣喜。清晨,街心公园满园苍翠,老人们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强身健体;夜晚,人民广场上彩灯闪烁,大人小孩欢喜一片;希望不久之后,我们的公共交通工具也将不孚众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为县城的美好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