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司法调研 > 调研园地
民间借贷与诈骗犯罪的界定
------兼评刘天学诈骗案的犯罪构成
分享到:
作者:张旭东  发布时间:2011-03-30 15:59:00 打印 字号: | |

[要点提示]虚构事实向对方提出所谓借款,即使出具了借条或者在借款后有偿还部分借款的行为,只要没有归还财物的真实意愿,就应当认定行为人在主观上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之目的,符合诈骗罪的本质特征,不能以借贷论,而应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案情缩录]被告人刘天学曾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与妻子离婚多年。200412月,被告人刘天学在互联网上结识了离异妇女陈某某,多次邀陈某某去云南玩耍。2005年元旦,陈某某应邀去云南西双版纳,被告人刘天学陪同其到他人所开的红木家具厂参观,并称其在福建也开办了红木家具厂,陈某某对刘天学产生了好感和信任。20051月上旬,被告人刘天学打电话给陈某某,谎称其价值100多万元的红木被海关查扣,需补交关税,向陈某某提出借款8万元,二个月内归还。陈某某向其银行卡汇款8万元后,被告人刘天学又打电话给陈某某,称被查扣的红木已取回,但运至福建自已所开的家具厂还差一些运费,再次向陈某某提出借款18万元。2005128,陈某某从银行汇款10万元。之后,二人确立“恋爱关系”并同居,被告人刘天学又向陈某某借款2万元。在陈某某的要求下,被告人刘天学出具了20万元的借条交陈某某收执。同年3月的一天,被告人刘天学打电话给陈某某,称其要买车,再次向陈某某借款5万元,并承诺在短期内连同以前所借的款一并还清。尔后,被告人刘天学谎称其要在云南开矿需要起动资金,要求陈某某继续借钱给他。于是,陈某某于20056-11月先后四次汇给刘天学11.5万元。在陈某某的多次催还下,被告人刘天学于20051113偿还了8万元。20051121,被告人刘天学又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继续向陈某某借款5万元。同年12月,被告人刘天学变换其QQ和手机号码,致使陈某某与之不能联系并向其催还借款。视此,陈某某方知受骗上当,遂于2006116向公安机关报案。20068月,被告人刘天学打电话给陈某某,谎称其贩毒被国外判刑半年,主动提出向陈某还款,要求陈某某不要报案。随后,刘天学偿还了陈某某4万元,次年8月又偿还了1.5万元。之后,与陈某某断绝了联系。截至2007818止,被告人刘天学先后八次向陈某某借款共计36.5万元,除中途偿还13.5万元外,尚有23万元未归还。20095月上旬,被告人刘天学向陈某某发去电子邮件,承诺其在2009年内一定偿还下欠借款的一半,但未还款。此外,被告人刘天学以类似方式骗取了其他四位离异妇女巨额借款、投资款,除中途偿还部分外,下欠张某某借款25万元、满某某借款89950元、钟某某借款19万元、刘某某入股投资款20万元(案发后在公安机关退还)。

一审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刘天学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被告人刘天学称其出具了借条、有偿还借款行为,出借双方系借贷关系,提出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民间借贷纠纷是指借款人与出借人达成书面或口头的借贷协议,由借款人向出借人借款,因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借款而产生的民事纠纷。借贷双方之间因借贷协议形成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其借贷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由民法调整。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其模式一般为: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而“自愿”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损失。欺诈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

 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纠纷,罪与非罪之间的区分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之目的。非法占有的目的,属于行为人主观上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考察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只能从行为人实施的具体客观行为事实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到个案,应当根据行为人与出借人的相互关系、借款的原因、不能按期归还的原因及借款人的偿债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按照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整体判断。

一、行为人与出借人的相互关系。一般的民间借贷关系发生在熟人之间,借贷双方彼此相互信任,双方基于友好、互助和信任而借贷。而诈骗犯罪中,行为人多以欺诈行为取得对方的信任,双方的“友好”和“信任”蒙上了一层面纱,是行为人为达到骗财的目的,用尽苦心地刻意培养起来的,撕开虚伪的面纱,什么也没有。本案就是如此,被告人刘天学利用网上QQ聊天和电话联系,罔顾其福建家具厂早已停业倒闭的事实,冒用他人的厂家、展厅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财富,塑造成功人士的形象,邀请被害人去云南参观考察,以此取得对方好感与信任,尔后与对方确立“恋爱”关系。这些“恋爱”之类的友好关系,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建立在欺骗之上,背后目的显而易见。

二、借款的原因和数额。民间借贷关系中的借款人多是因为确实遇到生产、生活方面的客观困难,无奈之下才借款,借款的数额相对较少。而诈骗犯罪中,行为人以虚假的理由或隐瞒真相的方式套取被害人的“借款”,借款的数额相对较大,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诈骗惯犯经常骗些小钱。本案中,被告人刘天学编造种种借款事由,严重欺诈被害人,骗取数额巨大的钱财,异于民间借贷。

三、借款的诚信度。一般来讲,借贷关系中,借款人在借款时不会欺骗、欺诈出借人,即使有,也是将困难A说成更为严重的困难B,博取出借人的同情,以便获得借款,但毕竟有客观存在的困难。而诈骗犯罪中,行为人事先有计谋,以莫须有的困难为借口,有计划地实施欺诈行为,以达到骗取钱财目的。被告人刘天学就是如此,采取了严重的欺诈行为,但他手段很高明,使被害人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自愿”地出借、投资。

四、还款的诚意度。借贷关系中,借款人不否认借贷关系,并积极创造条件还款;即使没有按期归还借款,也是因天灾、疾病、亏损等客观原因造成其暂时或在较长时间内丧失偿还能力,是“不能”,非“不为”,根本没有非法占有借款的目的。而诈骗犯罪中,行为人自始至终就没有还款的意愿,骗取钱财后,大肆挥霍,销声匿迹。这一点,是区分借贷与诈骗的关键所在。“非法占有目的”是一个主观因素,认定起来有难度,不能单凭行为人的口供,而要看行为人有否还款的真实意愿,这就需要结合一些客观因素来认定。

1、看行为人的一贯表现。行为人为人正派,是个干事业的人,诈骗犯罪的可能性就少。如果行为人游手好闲,有行骗恶习,就有非法占有借款之嫌。

2、看行为人借款后的态度。行为人借款后不按照借款用途使用借款,而是大肆挥霍,不务正业,非法占有借款的嫌疑就很大。

3、看行为人是否否认借贷关系。一般来讲,出具了借条,承认借贷关系,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借款目的。但是,也不尽然,骗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利用了善良人的这个弱点,既可骗得钱财,又可逃避打击。因此,即使出具了借条,承认借贷关系,还要从深层次考察其出具借条的真实目的。如果行为人根本没有还款的意愿,出于应付出借人,或者是博取出借人的进一步信任,为下一次甚至更多次的诈骗作铺垫,或者是掩饰犯罪、逃避打击,等等不法之意,就不能以此否定其非法占有之目的。刘天学诈骗案就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

4、看行为人的还款态度。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目的,借款到期后,借款人会尽其所能还款,暂时不能偿还,也会向出借人说明理由,求得谅解。而诈骗犯罪中,行为人对欠款的事实持漠然的态度,即便承诺还款并有少量还款行为,也另有阴谋:要么为日后骗行作准备,要么是敷衍出借人,逃避打击,或二者兼具。被告人刘天学对此演绎得有声有色,他向部分被害人出具过借条,中途还有部分还款行为,也不拒绝对方还款的请求,甚至还有“主动”还款承诺。但是,所有的这些假象都不能掩盖他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

一审法院在刘天学诈骗案的定性讨论中,有二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不构成犯罪,被告人及其辩护也持此观点,其基本理由是,被告人向出借人出具了借条,并有承诺偿还借款和现实还款行为,双方系民间借贷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构成诈骗罪,笔者持此观点,理由于次。

首先,被告人刘天学并没有生产、生活的客观困难,而是编造种种事由提出巨额借款,明显异于民间借贷中出借人将客观困难A换言客观困难B的轻微谎言,也异于民间借贷的金额较少,具有严重的欺诈行为,符合诈骗罪虚构事实骗取借款的客观要素。其次,被告人刘天学非法占有“借款”的目的是明确的:第一,他择定离异妇女展才露富,博取好感和信任,然后确定“恋人”关系,并同时与多人保持这种恋人关系而借款,应当可以说,骗色不是惟一目的,也不是第一目的,骗财才是其首选,是隐藏很深的背后目的,只是痴情的女人难以发现而已;第二,他有诈骗前科,有一不怕二;第三,当被害人对他深信不疑时,他频繁提出借款,尽管有出具借条、偿还部分借款的行为,其一是出借人强烈要求,为了敷衍出借人,为日后行骗作铺垫,其二是有被害人报过案,出于掩饰犯罪、逃避打击,没有偿还借款的真实意愿。因此,被告人刘天学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本质特征,一、二审法院以诈骗罪定性是正确的。

被告人刘天学诈骗案,是一种新型的、高智能的诈骗犯罪。之所以行骗得逞,是其选择离异妇女为作案对象,利用了离异妇女感情缺失、精神空虚和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弱点。从表面上看,恋人之间发生借贷无可厚非,但揭开虚伪的面纱,诈骗目的可见一斑。衡阳两级法院用大量的事实、证据,透过现象看本质,论证了被告人刘天学没有还款的真实意愿,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将其定性为诈骗犯罪,有根有据,令人信服。而且,在论证的同时,又很好地诠释了民间借贷与诈骗犯罪的界限,对今后同类案件的审判有很好的借鉴、指导和示范作用。

 

来源:祁东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肖文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