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走了,在黑暗还未散尽、黎明还未降临的凌晨走了。这个可爱的小天使,缠着满身的纱布,带着不全的肢体,伴着世人的叹息,永远地走了……
无法想象,一个2岁多的女童被汽车撞倒,司机肇事逃逸,又被另一辆汽车碾过,而后的387秒时间里,尚有呼吸的悦悦一直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熟悉视无睹,没人上前救助伤者,没人拔打报警电话。
这几天,那段387秒的视频,那个血淋淋的画面,那18个冷漠的“路人”,一直在脑子里盘旋。
“我想她干嘛?她又不是我的孩子!”肇事司机胡某对采访他的媒体如是说,原来他心里有的,只是他自己的孩子;“我不知道是你的孩子”,与悦悦爸爸挺熟的“路人”之一向悦悦父亲道歉时的话,原来这名“路人”不救陌生人;“我是害怕”第12名“路人”
司机在碾过女童之后丧心病狂地逃逸让人愤慨,18个丧失良心视生命为无为的路人更让觉得心寒又心痛。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或许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如是躺在地上的是自己的孩子,他们还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冷漠辩解吗?
人们往往把社会的冷漠、人与人间的互不关心,归咎于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法律条文和相关案例的负面作用。我们害怕“碰瓷”,所以面对“摔倒的老人没人扶”;我们不想做第二个“彭宇”,和解了案子和解不了真相; 我们更不愿像堪
一个处在危险中的小生命,其身上有明显的碾压痕迹,任何一个或步行或骑车经过的路人,都没有任何理由成为被诬陷的对象。然而十八个经过的路人,十八个冷漠的灵魂,没有一个人施以援手或报警,直到孩子被第二辆车碾过,直到一位捡垃圾的阿姨出现。
德不孤,必有邻。以“他者或客观环境”的不好来为视同胞遇难若视无睹的冷漠找托词,纵有再多所谓“理性”,都是缺少了道德血液润泽和调节利己的借口。难怪中国好人网总编、华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感叹:“这个事情真让我联想到《动物世界》里的场景,有动物被吃掉了,其他动物却若无其事,这还是人类的社会吗?”
所幸,除了18个冷酷的路人,还有1位见义勇为之士。18:1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社会道德标准。在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女童坠楼危急时刻而伸手一接;在沈阳,七旬夫妇面对街头井盖被汽车轧碎而竖起警示牌;在眉山,酒店老板余建勇勇斗歹徒换老人平安;在繁华的街头,依然会有人停下匆匆的脚步给乞讨者钱物;在偏僻处,依然会有人扶起摔倒的老人……他们接的、竖的、抱的、换的、扶的,首先都是自己的良心,然后才是行为选择的对象。
人,要有良心,爱心和怜悯之心的。面对小悦悦的撒手人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默哀,在内心深处点一支叫做良知的蜡烛。这支蜡烛虽然再也照不出小悦悦明亮的未来,却能照出我们人性的渺小和自私,照出人间的苦难与挣扎,照出这个尘世的灰暗和阴冷。
也许,在谴责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人性”有一个起码的反省和拷问。一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我”构建的,倘若每个人面临类似情况时,都能首先要求“我”多一份热诚,多一点关心,那么即使社会风气不能就此得到根本扭转,体制弊端不能因此得到根本改变,也仍然会让遗憾和悲剧少一点。
小悦悦身上流淌在街道上的殷红血迹,会很快被淡忘。唯愿不要淡忘的是这个社会最起码的道德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