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法苑风采
艰苦生活乐观过
分享到:
作者:许丽华  发布时间:2012-02-22 10:40:02 打印 字号: | |

一直忘不了那个叫陈德云的孤寡老人。

陈德云今年65岁,衡阳县渣江镇官一村塘明村人,五保户。陈德云作为该村的特困户被定为节前送温暖的对象。

在随领导走访的路上,我在心里一直勾勒着陈德云的生活状况:贫困户,一定是精神萎瘘不振,自卑而不善于跟人沟通;寒窑破瓦,见面必定诉苦,希望社会给予帮助。

来到陈德云家,一栋土砖房映入我们的眼敛。围着房屋,我看了看:西面土墙侧面从上到下裂开一条大约五厘米的口子;东面没有门窗,墙边堆满了杂物;南面的屋顶被烟熏得黑糊糊的,那肯定是个厨房;北面开着一条大门,门前的不远处有几棵槐树。房屋孤伶伶地立在那里,却出奇的干净。冬天里,外面的槐树时不时会飘落黄叶,而门前竟然找不到几片落叶。进入屋内,靠里的房间安放着一张床,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床边整齐地堆着用麻袋装的东西;外面的屋子放着一张老式桌子,桌子上有一个老式钟表,旁边有一些农具,所有的物件都各归其位,丝毫没有凌乱的感觉。看得出,这个家是每天都打扫的。

他并不在家,村支书说远处菜地里的那个模糊的身影就是他。在村支书的喊叫声中,他蹒跚着回来了。老人身上穿着蓝布棉衣,眼角有岁月留下的条条皱纹,黄黑色的面容是大病还未痊愈的痕迹。他主动过来与大家一一握手,这双手布满了老茧,握上去,有一种微痛的感觉。

看到我们到来,他热情地从里屋搬出凳子,我习惯性地用手抹了一下,没有一点灰尘。

我用同情的目光打量着这个步履有些蹒跚的老人,却发现他丝毫没有一些可怜的迹象。虽然神情有些憔悴,但他脸上却荡着乐观的笑容。

再次抬抬看看这栋土砖房,惊讶地发现门前的正上方的墙上用蓝漆写着几个大字——荷屏村。

我呐闷了,这里不是官一村吗?怎么又成了荷屏村?老人觉察出了我的疑惑,笑了笑,向我们一行道出了实情。

原来,老人门前原是一大片小小的田地,为了农作的方便,后来就“合并”成一整块的田地了,这合并的稻田夏天里原是长着荷花的,虽然稀疏,但从远处看,也是一道风景。看着这片合并在一起的长着荷花的田地,老人就把它叫成“荷屏村”,并自羽为村长,主动管理这片田地。他说自己虽然孤单一个人,但看着这片田地心里就有了依靠。

村支书说,几十年来,老人都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劳作维持生计,虽然他是村里的五保户,但他总是拒绝别人的接济凭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要不是去年他大病一场不能下地劳作,他还是不愿意接受别人乃至政府的帮助。

领导拿出事先准备的慰问金塞给老人,还是遭到了老人的拒绝。老人说:现在比我有困难的人还有好多,去年生病的时候政府给我大病救助,已经给了我帮助,这几天我卖了地窖里的红薯,又领到了最低生活补助金,过年买肉的钱我有了。对比过去艰苦的日子和磨难,我现在好了十万八千里!

如果说先前是被老人的乐观所感动,而听到老人说的这些话,我的敬佩之情由然而生。

年复一年的孤独,年复一年的困苦,没能击倒老人。生活中面临的千千万万的困难他一笑带过,而与困境中共存的满足感与希望却被他无限放大。我觉得,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都在怜惜他的艰难,哀叹他的不幸的时候,陈德云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老人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他不懂得什么信仰,但他鄙视绝望,崇尚乐观,保持尊严。他没有学问,但他说的话却最有哲理,他在困境中完成了自我的超越。

生活就像是一幅画,有的人画出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绿荫,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却画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凉,冬天的悲哀.画的色彩如何,全取决于作画人本身对生活的态度。

 

 

 

来源:衡阳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肖文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