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法苑风采
延续的贫困
——万名干部下乡走访活动见闻
分享到:
作者:李媛媛  发布时间:2012-03-19 09:50:34 打印 字号: | |

时间:20123

地点:祁东县风石堰镇花屋村

行程:第一站:双目失明的老人

当我们到达的时候,老人正窝在屋子里烤火。听到我们的声音,老人的老伴连忙将老人扶了出来并慌张地(之所以说是“慌张”,是因为老人一个劲地往外搬凳子,并没有注意到我们只有三个人而已,似乎把我们当成了贵宾)招呼着我们。

老人今年七十一岁了,絮絮叨叨地跟我们说了很多困难。但让我为之触动的是老人说到困难的时候,并不是先说自己个人的困难,而是先从村里的路况说起,再说村里人就业难的问题,最后才说自己家里有六个人,但每个人都要用药养着。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呵!

第二站:脚有残疾的老人。

老人一只脚穿着棉鞋,一只脚穿着解放鞋,满脸笑容地招呼我们进屋坐。当我们问老人有什么困难要向政府反映时,老人说:“没有困难,政府都给解决了。现在的社会好,种地不用自己花钱,还让我吃了低保,胡锦涛政府好,挺好,挺好。”家里已经是一贫如洗了,自己也残疾了,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只能靠政府每年政府给他600元低保金生活——即使是这样,满足感仍写满了老人的脸。看着一脸满足的老人,不禁惭愧起来——要有怎样一种心境才能活得像老人一样乐观豁达?

第三站:有五个孩子的精神病人。

没有人答应,家里的灶头也是冷的,只有桌子上的一堆碗筷和锅里的几根剩面条告诉我们:这里是有人居住的。当我们绕到屋后,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坐在门槛上,眼睛睁得圆圆的地望着我们。

“你爸爸呢?”

摇头。

“你为什么不去上学?”

……

“你家有几个孩子?”

伸出五根手指。

陪同的村干部说,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叫彭前生,脑子有点问题。

心里不禁一惊——精神病人?五个孩子?

第四站:有精神病人的家庭

表面上这家人住的是红砖屋,但一进去才发现这红砖屋还不如土砖房来得暖和。四间屋子只有一间屋子有“家具”(两张床),屋内阴暗潮湿,散发着一股霉味。

村干部告诉我们,这家男主人四十多岁了,老伴是个精神病人,家里有两个孩子。

又是一个精神病人,又是一个有多个孩子的家庭……

 

第五站:抗美援朝老兵。

我们进屋时,老兵正躺在床上休息,说是太冷了,被窝里暖和一点。屋子里漆黑一片,打开灯,只见一片杂乱,为了拍照,我们打开了电灯,当我们一转身,老兵马上蹒跚着将灯关了。看着老兵佝偻的关灯背影,本来低落的情绪又是一番五味陈杂。

老兵今年85岁,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士。老兵说:“现在的政府蛮好,给我们退伍老兵都造了册发了钱。”

第六站:七十八岁的劳动主力。

在这个又黑又小的厨房里,摆着各种东西——白萝卜、柴火、农具,以及角落的一双老人……

不知道什么原因,老人对于我们的到来并不像其他村民那般热情,也许是过于劳累了吧。

“我今年78了,老头子八十多岁了,我们有一个儿子,是个聋哑人。”

“家里没有其他的生活来源,老头子有病不能下地劳动,只能靠我种地。”

“希望政府能给我们一点关心和帮助,不要把我们遗忘了。”

第七站:周银秀。

这并不是一个特别的名字,但这却是一个特殊的老人。

老人今年71岁,老伴在十八年前就去世了,两个儿子在十年前相继因事故死亡,两个儿媳改嫁了,把孙子扔给了老人。

“感谢你们过来看望。”——临走时的一句谢语,激起了心中的千层浪:我们做了什么,能够让老人家如此感激我们?

……

结束:要想富,先修路——这里的村级公路修得还是不错的,但这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却是弯弯曲曲看不到尽头,就像这里的贫困,延续着,不知何处才是终点。

来源:祁东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肖文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