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庭宣判要求即审即判,使审与判都公开化,减少了以往开庭后当事人试图从各个方面影响法官对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将整个判决过程直接置于当事人的监督之下,当事人能及时获悉判决的结果,排除了司法不公在实践上的可能性,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随着法官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庭宣判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审判实践中,基层法院当庭宣判率仍然很低。雁峰法院经过调研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事人法律运用能力弱,阻碍当庭宣判的实现。一些当事人“信权不信法”的观念仍然存在,一些当事人文化层次比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不答辩也不注重举证,只是寄希望于法官像古代的包青天一样明察事实,或者答辩事实不清、举证意识不强,导致法官开庭审理时当庭查不清事实,划不清是非,使法官根本无法当庭宣判。 二是部分法官业务能力不强,对当庭宣判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庭宣判要求法官在庭审中能准确快速认定所查明的案件事实,原、被告提交的证据以及对法理的充分阐述,法官必须在庭审时间内认定案件事实并适用法律。它要求法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深厚的法学理论水平和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一些法官业务素质不高,当庭认证、当庭评理能力不强,不能从原、被告在法庭上所出示的证据中寻找证据的焦点,不能从所列证据的表象中去发掘其本质,不能在当庭评理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由于一些法官缺乏庭审实力,只好以定期宣判代替当庭宣判。法官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审判风险居高不下,法官对当庭宣判过于谨慎。当庭宣判既需要司法智慧,也需要司法情操,更需要司法勇气。一些法官认为审理案件后当庭宣判,没有什么好处,稍有不慎,任何瑕疵都会加剧审判风险,得不偿失。而且当庭宣判和定期宣判都是法定的,法律并没有规定必须当庭宣判,各级人民法院关于当庭宣判率的规定也是灵活的,不是硬指标,定期宣判能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充分的考虑,对办案法官没有什么影响。在审判风险居高不下的今天,任何可能加大审判风险的举动都会使法官犹如惊弓之鸟,因而多数法官对当庭宣判慎之又慎,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当庭宣判。
对此该院建议:
首先,不断提高法官的法学理论水平,拓展学习领域。院党组成员要带头学习,营造全院浓厚的学习氛围。如院领导亲自开庭落实当庭宣判,并结合典型案例,从立法本意、法律条文的适用、具体操作等方面撰写调研文章。干警通过阅读大量的业务书籍,自觉精研法理,汲取新知识、新理念、新观点,拓宽知识面,可以提高整体队伍的司法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培训工作。派遣院长、副院长、审委会委员、各部分负责人以及普通干警参加培训班学习,能不断提高队伍司法的法治理念、法律知识、审判实务能力,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加强庭审评查和案件评查,提高法官的审判业务能力。各业务部门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定期评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在坚持搞好年中、年末案件质量评查的基础上,对一些有重大影响、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实行随时评查;二是坚持定期讲评与季度督查相结合,坚持审管办每个月对审判和执行案件质量进行一次讲评,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并对案件质量实行排名通报;三是坚持定期指导与重点指导相结合,对重点案件采取当面沟通、书面点评等方式,指出问题,分析原因,着力提升司法水平,确保优质办案。通过在审判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锤炼驾驭庭审、当庭认证、当庭评理、当庭宣判等各项司法技能,法官能逐渐具备审判工作所必需的专业能力。
再次,建立和完善当庭宣判激励机制并落到实处。法院要严格绩效管理,出台《司法绩效评估考核实施细则》,明确考核的范围、程序和标准。对办案绩效,坚持考核到部门,责任到个人,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干警个人的绩效档案,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审判业绩的考核上,可以将当庭宣判率作为考核法官审判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法官等级的晋升和法官职务的任命上,可以优先考虑办案质量和当庭宣判率;为鼓励法官为当庭宣判付出的司法智慧和勇气,可以适量实行奖励机制。只有充分调动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法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让法官当庭宣判有动力。
最后,健全职务保障体系,使法官当庭宣判有保障。严格实行法院办公区与审判区分离,安装了安检设施和智能门,在整合法警力量加强法院日常值班工作,保障法官人身安全,维护法院审判工作秩序。一是严格落实法警值庭制度,重大案件由法警值庭,保证法官人身安全;二是建立职务意外伤害保险,免除法官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