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结论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在诉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关鉴定的法律规范也是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的规范而言,《民事诉讼法》对鉴定制度的规定还是过于简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等对鉴定制度又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对于完善民事诉讼中的鉴定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针对审判实务的需要,依然不够充分。
近两年,某院民一庭审理案件中,涉鉴定案件的主要案由如下:继承纠纷(约占同期该类案件的40%)、拆迁纠纷(约占同期该类案件的20%)、一般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占同期该类案件的48%)、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占同期该类案件的80%)、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占同期该类案件的62%)、买卖合同纠纷(占同期该类案件的5.6%)、租赁合同纠纷(占同期该类案件的1%)、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占同期该类案件的28%)、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占同期该类案件的2%)等。其中因鉴定导致案件审理周期延长而致使案件未审结的约有11件,约占未及时审结案件的31%。
通过分析上述涉鉴定案件,可知此类案件大多存在审理周期长、因鉴定导致争议较多、当事人双方难以调解等特点,具体分析,此类案件反映出司法鉴定制度本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司法鉴定机构设置分散
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目前涉鉴定民事案件较多,而实务中能够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机构也很多,其中有独立的专业性鉴定机构,有司法机关、行政机关设立的鉴定机构,也有医院、学校等单位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而这些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在管理上服从于各自的管理部门。由于遵循的标准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对于同一鉴定事项往往会有不同的鉴定结论,诉讼中,经常会出现当事人双方依据不同的鉴定结论进行诉讼的情形。
(二)司法鉴定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
目前,司法鉴定行业对于各种鉴定的进行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不同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实务中,审判人员和当事人都难以清楚地了解各机构的具体情况,导致当事人和法院在选择鉴定机构时较为盲目。
(三)鉴定程序缺乏统一规范
对于鉴定程序,虽然司法部曾经制定《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对于司法鉴定的委托、受理和实施、鉴定文书的出具等进行了相应规范,但是并未对于各类鉴定进行的具体程序进行统一的规定。目前各家鉴定机构之间的鉴定程序往往存在差异,这给当事人选择鉴定机构和质证鉴定结论带来了一定困难。
实务中,当事人向法院提出鉴定申请后,法院会组织当事人双方选择鉴定机构,在当事人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法院究竟以何种依据来指定鉴定机构,目前法律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鉴定结论对一方当事人不利的情况下,该方当事人往往会质疑法院的公正性。
另,就鉴定费用的问题,目前,鉴定机构收取的鉴定费用并没有统一收费标准,而是由鉴定机构自行定价。
(四)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比率较低
《证据规定》29条明确要求审判人员应当审查鉴定书中的“鉴定人员及鉴定机构签名盖章”一项,59条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但实务中鉴定人出庭率却很低,直接影响了对于鉴定结论的质证。
(五)重复鉴定的问题
实务中,当事人对于鉴定结论,往往会表示不认可,并要求重新鉴定。就这一问题,《证据规定》专门规定了重新申请鉴定的法定情形,即只有以下情形才能申请重新鉴定:(1)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的; (2)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3)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4)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从实践中看,重复鉴定的问题因此可以得到相应解决。 针对司法鉴定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规范司法鉴定工作。
(一)加强对于司法鉴定机构设置的管理
(二)制定统一的司法鉴定标准
当前,公安部、司法部以及其他一些机关各自都制定了相关的鉴定标准,鉴定标准不统一往往造成司法鉴定意见的不一致,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利益和法院对鉴定意见的采信。因此应当对于各类司法鉴定的标准进行明确和规范,制定统一的标准,明确相应的鉴定机构,保证鉴定结果的稳定性和严肃性。
(三)继续完善司法鉴定程序
虽然《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对于鉴定的委托、受理、实施等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规范,但正如前所述,尚且不够充分,有待继续完善。并且,实务中,鉴定机构不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鉴定的情况屡屡出现,而庭审中对于鉴定结果进行质证时,当事人也往往会对于鉴定程序提出异议,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的规范。
(四)鉴定人责任承担问题
鉴定结论作为专业性意见,其真实性会受到鉴定人知识水平、技能和操作规程等很多影响,因此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同样要经过质证程序。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以及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都明确规定了鉴定人应当依照司法机关的要求出庭接受质询。但是实务之中,能够出庭的鉴定人则是少而又少。因此,目前有学者主张由司法行政部门承担监督责任,通过备案、抽查、要案跟踪等办法,不断强化鉴定人员的出庭意识,提高鉴定人员的到庭率,切实提高鉴定结论的准确度和证据效力。同时,通过法庭质证,对于鉴定结论的有效性进行明确之后,可以对于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回馈,对于鉴定错误,鉴定人员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司法行政机构可以建立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执业评判标准,定期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执业质量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由于鉴定结论本身涉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审判人员往往只能在形式上对其进行审查,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因此,要解决鉴定结论的正确性和公正性的问题,完善证据制度,还是要从立法上对于司法鉴定管理体制进行改进和健全,同时实务中进一步完善有关鉴定结论的运用、审查、判断等等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