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法苑风采
从“囚鸟”的角度浅谈误读自由下的无序
分享到:
作者:贺诗魏  发布时间:2014-02-20 08:58:57 打印 字号: | |
  清晨,起床,下楼。“呜呜呜……”耳边响起一阵阵急促的警鸣声,几部警车快速地驶入法院,里面装着一批被限制自由的刑事被告人。一个个刑事案件的审理,一个个被告人被判剥夺人身自由,身为法官,此类现象视乎司空见惯。穿梭在依稀的人群中,初春的早晨,有些许寒冷和冷清,空气中弥漫着路人呼吸的白气,我伴随着阵阵的警鸣声自由地走在街边,感受着小县城繁忙却又安静的气氛。

  “你好,你好”,回头一看,却是一支鹦鹉叫声;抬头一看,是一家早餐店。被鹦鹉的叫声吸引,我新奇地走了进去,在门边的位置坐下,叫了份早餐——衡东卤粉。老板很热情的招呼了我,让我稍等片刻,我微笑着点头。笼子里的鹦鹉在不停的跳动着,时不时地发出叫声“你好,你好”,吸引着路人的注意。

  “妈妈,妈妈,你看这只小鸟多可爱,我也想要一只”

  “好,下次妈妈给你买一只,你要好好待它哦”

  “嗯,我要把它放飞蓝天,不想让它关笼子里”

  说完,妈妈拉着一只小手,继续向前走去。

  偶尔我也会抬头看看店门口的鹦鹉,它在笼子里跳动着,从下面,跳到小木杆上,然后轻轻挪动几步,来到水边,底下小脑袋喝水,我想它可能是叫得累了吧,然后快速移动到中间,欢呼的跳动几下,抬抬小脑袋,望着天空。貌似几秒钟的沉思之后,又跳动起来,欢呼的叫着“你好,你好”。看着这样的情景,我心里回荡了起了刚才小女孩的话语“我要把它放飞蓝天,不想让它关笼子里”。忍不禁地换位思考下,可能小鹦鹉它也是这样想的吧,渴望这天空的自由。一瞬间,我似乎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似乎在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有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主人翁的影子?我为这小鹦鹉感到了一丝的悲哀?一时间,我陷入了沉重的思索中……

  吃完早餐,回到单位,早上见到的那几个刑事被告人正整齐地站在一排,等待开庭审理。我心想,或许等待这些刑事被告人的,会是另一个“鸟笼”。

如囚鸟一般,谁不渴望自由。裴多菲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对一只鸟而言,自由是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无拘无束的状态;对一个人而言,自由是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中国的历史是一个自由稀缺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里,人们习惯了在一个声音之下的集体无意识,在宏大的目标之下个人的权利往往忽略不计。在开放的今天,一些人对于自由似乎有了极端的期望:我们充满了打破一切、藐视一切的冲动,甚至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而我认为,自由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便是规则和法律。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它人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所以,过度的自由,或者说完全不受规则与法律约束的自由,是不合理的,势必引起无序。对此,有个“盲人提灯”的寓言故事给我们以指引。寓言说: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要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旁人看到了,很是奇怪,于是就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总要提着个灯笼走路呢?”盲人认真地回答说:“我提着灯笼当然不是为自己照亮道路,而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让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走路的人,又保护了我自己。故,自由的意义是双重的,个体行使自由权的同时应保障他人自由权的实现。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自由是每一个人对个体自由合理让渡的结果,譬如“盲人提灯”,又譬如在公共道路之上,行人和车辆都必须遵守规则而且互相礼让,才会有一个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任何一个良好的公共秩序莫不如此,反之,则称之为无序。因此,那些想要将自我的自由最大化,而不肯出让自己合理一部分的人,你们值得慎思。

   无序行为的破坏力很大,如随口吐痰、随地扔垃圾、随意行车与随便浪费等等不道德和违法行为;上升到一定层次,我想到的是那些盗窃、抢劫、杀人等等违法犯罪行为。为何很多人会对这种无序行为熟视无睹甚至心安理得?如果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支撑下,无序是必然的结果。过度的自由势必引起无序,而要制止无序,则必须加大执法惩治力度,对于违法行为应当严惩不贷,触犯刑法的,依法应剥夺自由的坚决剥夺自由。只有这样做,才是对法律的威慑性和自由的法定性的合理解读。

   一些人多私德,少公德。其中重要的方面就表现在对于自由的误读,以及在其误读之下的肆无忌惮。不越过这道坎,中国的所谓法治与现代化就不会像我们所期盼的那样早日到来;不做一次囚鸟,一些鸟儿似乎不懂得“蓝天白云”的重要性。
来源:衡东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肖文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