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法苑风采
抚卷伤神忆碧华
分享到:
作者:宋德中  发布时间:2015-05-13 15:15:57 打印 字号: | |
  得知邹碧华辞世是当天晚上九时许,我与队友正为全市法院系统法律知识辩论赛进行紧张的准备。队友手机叮咚一声,给我带来了这个不幸的消息。记得当时我惊愕地抬头要求他再复述一遍,得到确认后我只觉胸闷气短,无法继续进行讨论,扪心休息了好一会儿才稍稍缓解。随后的几天,我不停地搜索相关信息、翻阅其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查阅网络动态、回想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和他授课时的风采……后来我知道,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甚至夜深难寐。转眼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我的内心仍然未能完全平复。

  2012年夏天,我第一次听说邹碧华这个名字。当时我正参加省高院举办的预备法官培训班学习,恰好一位同班友人曾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实习,聊天时说到将要为我们上课的该院院长邹碧华,友人神情中洋溢着迫不及待的期待。我因从未听闻此人,心里不免有所怀疑:一个基层法院的院长,究竟能讲出多么高深的法学理论来?邹碧华随后的授课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短短四个小时转眼即逝,全班三百多位同学完全沉浸在了邹老师的讲授中。课后我与许多同学仍意犹未尽,争相请他签名留念,之前不了解他的同学也纷纷关注了他的微博号“庭前独角兽”。不料之后的两年,竟是他人生最后的时光。当我再次想起他,浮现在脑海中的只有他在课堂上的金玉良言和新闻报导中的模范事迹。

  他心细如发,勤奋好学。早年参加工作时,他曾“竞岗”承办某次活动,为此他加班加点精心策划数个预案并详细向主管领导汇报,并因此得到赏识;一次出差途中飞机晚点三小时,他暗叹上苍赐予自己宝贵时间并当即带着手提电脑直奔咖啡厅进行写作;在美国交流学习期间,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在西方法庭上的见闻并从中汲取适合移植到中国司法土壤的精华理念;他精研台湾学者王泽鉴的《民法丛书》,结合司法实践经验创作了《要件审判九步法》。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仍然掩饰不住自己小小的得意。

  他慎思明辨,独具匠心。他从多方面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法庭调查困难顽疾进行审视,他对法官如何正确引导律师发问和促使当事人积极回答进而推动庭审程序顺利进行驾轻就熟,尤其对案件争议焦点的归纳和举证责任的分配有着独到的见解。某次庭审被告坚称自己不在签约现场,并申请其辩称与之通宵打牌的三位“牌友”到庭作证。面对三人的一致证词,邹碧华分别隔离问了一个问题,即打牌时有没有叫夜宵外卖。结果三人证词互相矛盾,被告的辩驳被当场拆穿。他把这些理念付诸实践、授之学生、写进著作。

  他谦和儒雅、慈悲为怀。虽然贵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副院长,但他毫无官僚习气。他是明星法官,也是网络达人。他的第一条微博内容为“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经历负有责任;我们的每个想法都在创造着我们的未来。——露易丝.海”。对没有名气的普通网友,他常常予以回应关注并进行互动交流。对待异见网友,他分情析理、诲语谆谆。担任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期间,他高度重视信访接待工作,并于每周一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他认为许多上访老户之所以纠缠不休并非因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是因为没有受到妥善接待,因而与法院形成了对抗。他每年春节都有针对性地给上访户亲笔撰写贺卡和慰问信,有时甚至亲自上门了解案情并进行慰问。在他的努力下,长宁区法院的上访老户逐年减少,渐趋于无。一位上访人将邹碧华和全家的合影裱成横轴,他在西方国家留学的儿子对邹碧华说,以后谁说共产党不好我就可以告诉他们你的事迹,告诉他们这就是共产党的法官!

  他胸怀大志、勇于担当。他常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对打造法律职业共同体、推动司法体制完善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身兼数职,既是高级法官,也是高校教授。他奔走呐喊,宣扬自己的法律理念,不少好事之人戏言推动法治建设发展前进“本是法学家的职责,却累得邹碧华到处推销自己的《审判要件九步法》”。针对司法实践中律师抱团“死磕”或集体发声抱怨执业环境的现象,他主导任职的长宁区人民法院率先“吃螃蟹”发布了《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之后,他又在自己的新浪博客发表了《法官应该如何对待律师——对<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的几点感想》。该《意见》因内容中正平和,严于律己但不一味苛责,宽以待人而非曲意迁就,甫一发布即在律师界引起了轰动,不少律师表示敬佩和感动,一些律协组织也对律师在庭审中的言行规范进行授课作为回应。去世的前一天,邹碧华转发一条关于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上线的新闻时评论道:“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即使在离去前,他念念不忘的也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梦想。

  邹碧华走了,倒在了他正在工作的会场。他去世后,全国法律界一致表达了对这位优秀法官的哀悼,其中最引人注目便是近年新闻中屡次与法院“对着干”的律师群体。这其中的感情,也只有身处司法实务中的人最能体会了。他的离去是司法界的巨大震动和损失,也是对全国其他过度劳累的一线法官的一记警钟。司法体制改革需要他这样“敢啃硬骨头”的领头人,法治的发展进步需要他这样崇法尚德、勇于担当的学者型法官。但他遽然离去了,带着他的法治梦想。陪在他身边的,是他呕心沥血的著作。

  当初培训时,我请他为我在《要件审判九步法》的书扉页上签名留念。邹老师慨然挥毫,写下了“崇德尚法,慎思明辨”的寄语。而今再次想起他,我却只能抚卷伤神,扼腕叹息。与邹碧华的成就相比,我想大多数法官终身也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也相信,中国的法治事业需要他这样的“燃灯者”,也同样需要千千万万的“萤火虫”。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漫天萤火之光,未必就不如皓月之明。
来源:衡山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肖文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