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法苑风采
“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最强大脑”
——这就是未来的“智慧法院”
分享到:
作者:王玮  发布时间:2017-03-23 09:29:43 打印 字号: | |
  今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智慧法院”的字眼分外引人关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智慧法院建设力度,通过信息化实现审判执行全程留痕,规范司法行为,力争建成全面覆盖、移动互联、透明便民、安全可靠的智能化信息系统。

  所谓“智慧”法院,即建成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为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的转型升级,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数据的智能化应用,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从全国法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这一战略部署必会引起法院系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快捷”二字。网民们大多有这样的共识:能用手机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跑腿。通过研发“智慧法院人工智能系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审判执行、诉讼服务、司法为民全方位智能服务、各级法院高度智能化运行和管理。未来的“智慧法院”可以实现网上预约立案、案件信息动态查询、庭审手机直播、证人远程质证、失信被执行人查询、联系法官等“一站式智慧化”诉讼服务。真正实现“能让信息跑腿的,就不让群众跑腿!”

  通过建立“法信”中国法律应用数字网络服务平台,涵盖裁判文书、典型案例、法律文件、学术论文等各类法学文献,满足法官、律师、学者和社会公众的精准化需求。开发“智审”审判辅助系统,实现各类通知、传票、公告、送达回证等法律文书一键自动生成。研发庭审语音识别系统,将语音自动转化为文字。探索建立以法院为中心的执行联动平台、政法信息协同共享平台、信用信息自助平台,形成“云端”数据的融合共享和智能调取。通过一系列智慧化建设,建立审判辅助工作的“最强大脑”,推动审判工作向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化转变,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法官办案、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审判工作质量和效率。

  建设“智慧法院”,还可以及时回应群众需求。通过法院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公众互动平台,可以消除法院与当事人、与群众沟通的地域困境、时间困境、情景困境,让法院收集民意更加快捷、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确保法院围绕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有的放矢调整司法政策;通过公众平台全方位公开司法过程、司法结果,让司法更加透明,让社会公众更加便利地参与司法、见证司法,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从而做到以公开促公正,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
来源: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钟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