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司法调研 > 调研园地
用“心”促调解 融“情”谱和谐
分享到:
作者:岳志勇  发布时间:2017-07-11 15:40:15 打印 字号: | |
  司法调解是一种法律制度,它能创造一个和谐、信任、宽松的氛围,有利于促使当事人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妥协,从而以调解方式结案。调解结案,能提高司法工作效率,节约司法成本,恢复原有的良好社会秩序,实现案结事了,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情感,人情往往成为维系社会的纽带。在司法调解过程中,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灵动与温情的光辉,如何“用心”找准当事人情感的“软肋”,打开双方的心扉,引起情感的共振,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是摆在法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许有人认为,双方当事人既然已经闹上了法庭,那么昔日的情感也就荡然无存,即使再“用心”调解,也是很难凑效的。其实不然,不管纠纷闹到什么程度,双方的情感多多少少仍会留存一些。“赡养案件里会有亲情,离婚案件里会有旧情,欠款纠纷中会有交情,邻里纠纷中会有乡情,交通事故中会有同情,……”,这些“情”,就是“用心”调解的基础之所在。只要法官能“用心”唤起纠纷双方之间留存的情感,许多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就都能被成功化解。因此,“用心”是司法调解取得成功的关键之所在。然而,在实践中要将其成功运用,也并非易事,它需要法官有“三心”。

  首先,要有诚心。调解是基于具体的纠纷而进行的,法官要想从纠纷事实中挖掘情感,找到症结,寻找共鸣,就必须让当事人敞开心扉,倾诉衷肠。而这需要法官的真诚,要能“弯下身子”当听众,耐心听取双方当事人的述说,从而拉近与当事人的心理距离,消除隔阂,取得他们的信任。一个善于当“听众”的法官,往往能让当事人内心的情感得到宣泄,然后从宣泄中找到调解的突破口,更好地展开调解工作。笔者曾处理过这样一起离婚案件,女方起诉与男方离婚,女方是本地人,男方是贵州人,男方说话时操的是沉重的贵州口音,说话语无伦次,但我没有厌烦,一直耐心地细听,非但不打断他的话题,还不时点头予以鼓励,后来调解工作非常顺利,双方心平气和地调解离婚。临走时,男方对我说,他是外地人,担心我会搞地方保护主义,一直不放心,但从我的耐心倾听中他看到了真诚、尊重和公正,他信赖我,所以才愿意配合调解。

  其次,要有公心。法官调解案件时,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偏不倚,给双方当事人析法析理,在双方自愿、不违背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做工作,让当事人自己作出选择,切不可玩弄法律和事理于股掌之中,偏袒一方,蒙骗另一方。在调解过程中,法官说话的语气、态度,乃至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当事人都特别敏感,特别在意,只有稍有偏颇,就会给对方当事人心理埋下阴影,造成不信任,调解工作也只能作罢。

  再次,要有爱心。从表明上看,民事纠纷是双方当事人在唱“对头戏”,法官只是作为一个居中的裁判者置身事外。其实不然,调解中还包含着法官与双方当事人情感的互动和意见的沟通。一个没有爱心的法官是不可能唤起双方当事人残留的、深埋于心底的情感的。如果法官能将心比心,注入情感,对弱势群体给予同情和关心,就能使纠纷得到和平解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基层法庭工作期间,笔者曾审理过一起年过八旬的老父亲状告两个儿子的赡养案件,该案立案时已近年关,大家都欢天喜地的准备过春节。想到该案原告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父亲,身患疾病,行动不便,由于两个儿子相互推诿,目前连生活费都没有保障,笔者心里总是焦灼不安。不能让老汉无生活费过年的强烈念头促使笔者放弃周末休息的时间,立即联系上主管政法的镇政府干部和老汉所在村的村支书,一起上门做调解工作。到目的地后,笔者看了老汉的住处,阴暗潮湿,又向周围群众了解情况,然后组织老人和两个儿子及儿媳做调解工作,调解时,笔者一一讲述也老人几十年来含辛茹苦拉扯两个儿子的艰辛,说到动情处,笔者都有些不由自已,讲完后,劝说两个儿子轮流赡养老汉,围观的群众也纷纷表示赞同。两个儿子及儿媳听了笔者动情的述说和劝说,深深地被触动,当场表示愿意轮流赡养老父亲,大儿子当场表示先赡养父亲,并将其接至家中。一场亲人间的纷争就此烟消云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司法调解中,只要我们每一位法官善用“三心”,诚心听取当事人的述说,公正地析法析理,以心换心做工作,就没有溶不了的坚冰,打不开的心结。
来源:衡东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钟景